NEWS
媒體報道據統計,2012年到2016年,我國網絡購物用戶人數從2.42億人增長至4.67億人,增長近一倍。電子商務交易額從8.1萬億元增長至26.1萬億元,年均增長34%。其中,網絡零售交易額從1.31萬億元增長至5.16萬億元,年均增長40%,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值的貢獻率從17%增長至30%。電子商務發展直接和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從1500萬人增長至3700萬人。
我國電子商務“爆發式”增長首先源自各市場主體競爭力的不斷提升。今天,我國電子商務競爭的關鍵詞已從拼貨品、拼價格、拼快遞速度轉變為拼融合、拼生態、拼創新和拼數據。
融合是方向。我國電子商務不再只有線上這一個“香餑餑”,線上主體開始積極走到線下。據報道,阿里巴巴集團累計投資傳統產業超過1000億元,京東也計劃在線下開設1萬家專賣店。與此同時,線下傳統產業加速擁抱互聯網。江蘇孩子王兒童用品公司利用信息技術,將商品體系、會員體系、服務體系與供應鏈管理線上線下全面打通,實現精準營銷,精準服務,單客平均銷售額從200元增長至1224元,坪效達到沃爾瑪的三倍。
生態是基石。經過多年發展,目前規模較大電子商務平臺企業紛紛開始構建生態系統,平臺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交易、支付、物流等各方面全周期支持與服務,各大平臺與平臺商家之間依存越來越緊密,阿里系、騰訊系、百度系、京東系等主體均取得了顯著規模效益。各小企業也能借此站在巨人肩膀上,專注自身核心價值創造,實現小而美的發展,相繼涌現出韓都衣舍、三只松鼠等眾多知名互聯網品牌。
創新是靈魂。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模式創新,都是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動力。共享單車能夠成為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并邁出國門,與世界共享,其成功既來自于商業模式創新,來自于獨有的設計創新,也來自于物聯網、移動支付等技術應用創新。此外,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直播電子商務、社交電子商務等新技術與新模式也已被消費者接受和歡迎。創新能力成為我國電子商務企業自身最無法被模仿的獨門絕技。
數據是寶藏。今天,無論整個世界還是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被數據化然后記錄下來,數據資源日益成為關鍵生產要素和寶貴社會財富,其無限增長、可反復使用的屬性為相關企業永續發展提供了條件。幾大生鮮電子商務運營商跟蹤用戶的消費購買行為,為用戶畫像,借助大數據給出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建議,實現精準營銷。在大數據驅動下對市場變化作出科學預判、快速反應、調控生產,隨時進行人、貨、場的優化重構。
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得益于技術快速進步,得益于市場主體大膽創新,也得益于政府服務的不斷優化。
優化制度環境。商務部積極參與《電子商務法》立法工作,研究起草并推動國務院辦公廳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意見》,組織編制并發布《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出臺《網絡零售第三方平臺交易規則制定程序規定(試行)》,制訂《基于網絡零售開放平臺的電子商務服務商服務規范》等十五項行業標準。
強化示范引領。我部指導各地商務主管部門創建100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創新管理,優化服務,出臺優惠和獎勵措施,培育并發展壯大中小微電子商務企業;在全國創建三批、近500家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在創新發展、誠信守法經營、抵制侵權假冒、提高服務水平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商務部會同財政部、郵政總局在11個城市開展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協同發展試點,探索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物流短板解決方案,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拓展國際空間。商務部積極推動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等都將電子商務作為重要內容并建立工作機制。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開展電子商務合作,已經分別與法國、新西蘭、越南等6國簽訂了雙邊電子商務合作文件;充分利用中國國際進出口博覽會、中國互聯網大會等平臺,開展電子商務國際規則等議題深入研討,吸引更多國家參與“絲路電商”規則構建。
加強公共服務。我部啟動商務大數據試點工作,編制并試運行“網絡零售發展指數”,編寫《中國電子商務報告》、每半年發布《中國網絡零售市場報告》,加快與各大電商平臺數據共享,不斷擴大動態監測平臺數量,完善商品分類體系,提高監測分析時效,加強行業引導。
互聯讓生產更高效,電商使生活更便捷。回顧過去,五年的艱苦奮斗、砥礪前行,我國電子商務由成長走向成熟,走上了品質發展的正確軌道。面向未來,我們信心百倍,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前景必將更加美好!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