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媒體報道中國外貿進出口雙增彰顯全球競爭力
發布時間:2025-10-31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要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2025年9月,中國外貿交出遠超市場預期的成績單,出口同比增長8.3%,進口同比增長7.4%。在全球經濟復蘇動能不足、地緣政治沖突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復雜背景下,這組數據不僅是中國經濟韌性的直接體現,更折射出中國外貿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獨特地位。
韌性凸顯與結構升級的中國外貿現實圖景。中國外貿在復雜環境中錨定多元市場,抗風險能力隨戰略落地持續增強。長期以來的市場多元化戰略成效凸顯,外貿增長不再依賴單一市場。對東盟、非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速分別達10.5%和9.2%,東盟連續5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對歐盟、美國等傳統市場出口穩中有升,增速分別為6.1%和5.3%,形成“新興市場挑大梁、傳統市場穩根基”的格局,有效對沖了部分地區需求波動風險。
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雙輪驅動下,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價值鏈穩步攀升。機電產品出口占比達59.4%,其中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出口同比增長28.7%,成為拉動出口的核心動力;進口方面,大宗商品進口量穩價優,同時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長12.3%,既保障了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也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支撐。
隨著內外循環聯動效應逐步深化,國內產業升級與外需結構優化形成良性互動,帶動出口結構向“新”向“優”轉型。9月份,高技術含量商品成為出口主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同比增長11.5%;機電產品中,通用機械設備出口同比增長24.8%,集成電路出口同比增長32.7%,船舶出口同比增長42.7%。出口增長還帶動了原材料、中間品進口上升。“金九銀十”消費旺季推動內外部需求回暖,9月核心CPI同比上漲1.0%,漲幅連續第5個月擴大,旺季需求拉動生產熱度提升,從而也帶動進口復蘇,進口增速為自2024年4月以來月度最快。
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優勢。我國工業體系完備,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建設,產業集群發展成熟,現代化產業體系日趨完善。全產業鏈的“系統性”以及“可靠性”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穩定器,成為我國外貿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支撐。數字技術賦能產業全鏈條。當前,我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完備的數字生態,為產業鏈構筑了以“智能”和“聯通”為核心的新型韌性。中國擁有全球最活躍的電商平臺和社交媒介網絡、擁有成熟的智慧物流與移動支付體系;“人工智能+”助力制造業產業鏈條智能化、形成新興產業,重塑制造業競爭優勢。區域經濟一體化釋放結構性紅利。“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落地生效、對非洲國家單邊開放等推動中國經濟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體系,中國逐步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創新中心”“區域產業鏈核心”轉變。
面對全球需求結構深度調整,中國主動抓住發展新機遇。一方面,以創新應對外部需求趨勢性變化。受到國際產業轉移疊加大國博弈影響,部分經濟體將外部需求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競爭壓力轉化為轉型升級和前瞻布局的動力:企業在關鍵處落子,通過新產品研發、產品質量提升、品牌塑造等提升競爭力;國家在全局上謀劃,抓住技術革命、產業變革、綠色發展的機遇,不斷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另一方面,以市場多元化拓展外部需求。中國與東盟連續多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東盟自貿區不斷深化、升級,產業規劃溝通、產業政策協調、產業園區建設發展鞏固了雙方產業鏈并增強其韌性。各地方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結合本地實際,將RCEP實施工作落到實處。“一帶一路”建設合作共贏帶來的需求增長。國際產能合作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新市場,沿線參與國的經濟發展與繁榮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持續穩定增長。重視對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培育。從長期看,優惠的貿易安排會與技術援助等產生協同效應,中國與非洲將會形成優惠準入、能力建設和需求生成的良性內外部經濟循環。
從自身發展實踐出發,中國積極為全球貿易治理貢獻智慧。其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貢獻合作共贏的新方案。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極具包容性的全球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引領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為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長期的穩定性和確定性。其二,自貿區建設為推進自由貿易提供新經驗。多年來,中國堅持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截至2025年6月,已與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3個自貿協定。中國—東盟自貿區從1.0升級到3.0,RCEP簽署生效,積極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自貿區建設走深走實。其三,單邊開放為落后國家發展提供新活力。從2024年9月中方宣布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到今年6月宣布將零關稅擴圍至53個非洲建交國,中國大市場成為非洲大機遇,中國單邊開放成為推動非洲等落后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四,數字治理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新動力。以數據為核心生產要素的數字貿易通過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成為中國外貿增長新的動力源,促進了中國經濟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數字治理,在世貿組織電子商務談判中提出建立更加包容的數字貿易規則體系等建設性主張,在多個雙邊貿易協定和區域貿易協定中推動數字貿易規則建設。通過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等系統性的制度創新提升數字治理水平。
應對挑戰與前瞻布局。盡管取得諸多成效,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仍須警惕。第一,推動產品在發達市場由成本競爭向質量競爭轉型。構建以技術創新、標準引領、品牌建設和服務提升為核心的完整轉型路徑。鞏固傳統貿易渠道,發揮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互補作用,形成“投資帶動貿易、貿易促進投資”的良性循環。第二,進一步釋放新興市場潛力。以境外經貿合作區為載體,通過貿易、投資、基建聯動構建本土化供應鏈,建設完整產業生態,依托跨境電商等新興業態,建立覆蓋多層級市場的分銷體系,推動簡單貿易關系升級為戰略伙伴關系。第三,長期培育潛在市場。構建“政府搭臺、龍頭企業引領、中小企業跟進”的協同發展模式,建立政府間合作機制或簽署協議,龍頭企業打造樣板、標桿工程,中小企業以配套供應商、服務商等角色進入。第四,建立政企聯動、多主體協作的風險防控機制。在政府層面,建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風險評估模型,對重點國別、行業、企業的貿易動態實時監測預警。在行業協會層面,建設行業風險信息共享平臺和共享機制,編制重點市場合規經營指南,組織企業開展貿易摩擦模擬與應對演練。在企業層面,建立健全覆蓋全業務流程的合規管理制度,建立供應商風險分級管理制度,提升市場多元化布局和供應鏈備份能力。
構建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市場導向為牽引、制度環境為支撐的創新生態。技術創新方面,在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長期聚焦高端芯片、工業軟件、新材料等“卡脖子”技術領域,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導向方面,依托國內超大市場規模優勢,通過應用場景創新帶動技術迭代升級,推動從單純的產品提供向“產品+服務”轉型,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品牌。制度環境方面,打造激勵創新的生態系統。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立快速維權和跨境保護機制。實行“揭榜掛帥”等市場化激勵機制。發展多元的科技金融體系。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吸引和集聚高端創新人才。
推進開放型經濟領域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日漸成熟。對標高標準經貿規則,通過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改革,穩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構建系統完備、銜接配套的涉外法律規范體系,完善反制裁、反制“長臂管轄”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充實應對風險的法律“工具箱”,積極參與、引領國際規則的制定。通過國際青年中國行、國際青年文明互鑒對話會等活動,促進教育文化科技的國際交流。通過國際產業合作對話機制、跨國高管圓桌會議等形式,增進企業與政府的交流與互信。提升國際傳播的影響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媒體矩陣,構建“中國特色、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創新中國故事、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的敘事方式。
韌性凸顯與結構升級的中國外貿現實圖景。中國外貿在復雜環境中錨定多元市場,抗風險能力隨戰略落地持續增強。長期以來的市場多元化戰略成效凸顯,外貿增長不再依賴單一市場。對東盟、非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速分別達10.5%和9.2%,東盟連續5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對歐盟、美國等傳統市場出口穩中有升,增速分別為6.1%和5.3%,形成“新興市場挑大梁、傳統市場穩根基”的格局,有效對沖了部分地區需求波動風險。
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雙輪驅動下,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價值鏈穩步攀升。機電產品出口占比達59.4%,其中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出口同比增長28.7%,成為拉動出口的核心動力;進口方面,大宗商品進口量穩價優,同時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長12.3%,既保障了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也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支撐。
隨著內外循環聯動效應逐步深化,國內產業升級與外需結構優化形成良性互動,帶動出口結構向“新”向“優”轉型。9月份,高技術含量商品成為出口主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同比增長11.5%;機電產品中,通用機械設備出口同比增長24.8%,集成電路出口同比增長32.7%,船舶出口同比增長42.7%。出口增長還帶動了原材料、中間品進口上升。“金九銀十”消費旺季推動內外部需求回暖,9月核心CPI同比上漲1.0%,漲幅連續第5個月擴大,旺季需求拉動生產熱度提升,從而也帶動進口復蘇,進口增速為自2024年4月以來月度最快。
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優勢。我國工業體系完備,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建設,產業集群發展成熟,現代化產業體系日趨完善。全產業鏈的“系統性”以及“可靠性”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穩定器,成為我國外貿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支撐。數字技術賦能產業全鏈條。當前,我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完備的數字生態,為產業鏈構筑了以“智能”和“聯通”為核心的新型韌性。中國擁有全球最活躍的電商平臺和社交媒介網絡、擁有成熟的智慧物流與移動支付體系;“人工智能+”助力制造業產業鏈條智能化、形成新興產業,重塑制造業競爭優勢。區域經濟一體化釋放結構性紅利。“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落地生效、對非洲國家單邊開放等推動中國經濟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體系,中國逐步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創新中心”“區域產業鏈核心”轉變。
面對全球需求結構深度調整,中國主動抓住發展新機遇。一方面,以創新應對外部需求趨勢性變化。受到國際產業轉移疊加大國博弈影響,部分經濟體將外部需求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競爭壓力轉化為轉型升級和前瞻布局的動力:企業在關鍵處落子,通過新產品研發、產品質量提升、品牌塑造等提升競爭力;國家在全局上謀劃,抓住技術革命、產業變革、綠色發展的機遇,不斷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另一方面,以市場多元化拓展外部需求。中國與東盟連續多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東盟自貿區不斷深化、升級,產業規劃溝通、產業政策協調、產業園區建設發展鞏固了雙方產業鏈并增強其韌性。各地方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結合本地實際,將RCEP實施工作落到實處。“一帶一路”建設合作共贏帶來的需求增長。國際產能合作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新市場,沿線參與國的經濟發展與繁榮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持續穩定增長。重視對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培育。從長期看,優惠的貿易安排會與技術援助等產生協同效應,中國與非洲將會形成優惠準入、能力建設和需求生成的良性內外部經濟循環。
從自身發展實踐出發,中國積極為全球貿易治理貢獻智慧。其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貢獻合作共贏的新方案。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極具包容性的全球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引領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為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長期的穩定性和確定性。其二,自貿區建設為推進自由貿易提供新經驗。多年來,中國堅持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截至2025年6月,已與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3個自貿協定。中國—東盟自貿區從1.0升級到3.0,RCEP簽署生效,積極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自貿區建設走深走實。其三,單邊開放為落后國家發展提供新活力。從2024年9月中方宣布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到今年6月宣布將零關稅擴圍至53個非洲建交國,中國大市場成為非洲大機遇,中國單邊開放成為推動非洲等落后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四,數字治理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新動力。以數據為核心生產要素的數字貿易通過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成為中國外貿增長新的動力源,促進了中國經濟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數字治理,在世貿組織電子商務談判中提出建立更加包容的數字貿易規則體系等建設性主張,在多個雙邊貿易協定和區域貿易協定中推動數字貿易規則建設。通過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等系統性的制度創新提升數字治理水平。
應對挑戰與前瞻布局。盡管取得諸多成效,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仍須警惕。第一,推動產品在發達市場由成本競爭向質量競爭轉型。構建以技術創新、標準引領、品牌建設和服務提升為核心的完整轉型路徑。鞏固傳統貿易渠道,發揮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互補作用,形成“投資帶動貿易、貿易促進投資”的良性循環。第二,進一步釋放新興市場潛力。以境外經貿合作區為載體,通過貿易、投資、基建聯動構建本土化供應鏈,建設完整產業生態,依托跨境電商等新興業態,建立覆蓋多層級市場的分銷體系,推動簡單貿易關系升級為戰略伙伴關系。第三,長期培育潛在市場。構建“政府搭臺、龍頭企業引領、中小企業跟進”的協同發展模式,建立政府間合作機制或簽署協議,龍頭企業打造樣板、標桿工程,中小企業以配套供應商、服務商等角色進入。第四,建立政企聯動、多主體協作的風險防控機制。在政府層面,建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風險評估模型,對重點國別、行業、企業的貿易動態實時監測預警。在行業協會層面,建設行業風險信息共享平臺和共享機制,編制重點市場合規經營指南,組織企業開展貿易摩擦模擬與應對演練。在企業層面,建立健全覆蓋全業務流程的合規管理制度,建立供應商風險分級管理制度,提升市場多元化布局和供應鏈備份能力。
構建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市場導向為牽引、制度環境為支撐的創新生態。技術創新方面,在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長期聚焦高端芯片、工業軟件、新材料等“卡脖子”技術領域,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導向方面,依托國內超大市場規模優勢,通過應用場景創新帶動技術迭代升級,推動從單純的產品提供向“產品+服務”轉型,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品牌。制度環境方面,打造激勵創新的生態系統。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立快速維權和跨境保護機制。實行“揭榜掛帥”等市場化激勵機制。發展多元的科技金融體系。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吸引和集聚高端創新人才。
推進開放型經濟領域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日漸成熟。對標高標準經貿規則,通過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改革,穩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構建系統完備、銜接配套的涉外法律規范體系,完善反制裁、反制“長臂管轄”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充實應對風險的法律“工具箱”,積極參與、引領國際規則的制定。通過國際青年中國行、國際青年文明互鑒對話會等活動,促進教育文化科技的國際交流。通過國際產業合作對話機制、跨國高管圓桌會議等形式,增進企業與政府的交流與互信。提升國際傳播的影響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媒體矩陣,構建“中國特色、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創新中國故事、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的敘事方式。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國際投資研究中心主任)
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電商博覽會組委會刪除此文章
上一篇: 最燃爆,2021留義過年攻略來了!!!
下一篇: 超6300億元!義烏最新數據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