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媒體報道新政策新渠道護航中國企業揚帆“出海”發布時間:2024-09-29
近日,《中國證券報》刊發文章《新政策新渠道護航中國企業揚帆“出海”》。文章稱,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簡稱“中上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境內市場上市公司共實現海外業務收入3.83萬億元,同比增長12.84%,增長率提升9.93個百分點;海外業務收入占比10.98%,提升1.39個百分點。專家表示,近年來,得益于“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及日益完善的市場環境,中國企業不斷加快全球布局的腳步,積極探索海外市場,開啟“出海時代”,已成為推動我國國際化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國公司加速全球化布局中上協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我國境內股票市場共534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半年度報告。從各企業半年報來看,企業出海步伐加速,模式升級。中上協數據顯示,上半年上市公司實現海外業務收入3.83萬億元,同比增長12.84%,增長率提升9.93個百分點;海外業務收入占比10.98%,提升1.39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海外業務收入增長11.61%,增長率提升7.57個百分點,占比18.91%,提升1.73個百分點。近兩年,出海被不少中國企業視為“破局”的關鍵。從“新三樣”到電子、生物醫藥等多行業,從單純產品出口到產業鏈出海,上市公司加速全球化布局,升級產業競爭模式,在海外市場建立和鞏固優勢。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我國貨物貿易出口14.26萬億元,同比增長6.7%。其中,出口機電產品8.41萬億元,同比增長8.3%,占我出口總值的59%。不僅是上市公司,中國各類中小民營企業也在謀求出海之路。“不出海,就出局。”山東濟寧薩奧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廣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發出這樣的感慨,“在濟寧市凱旋路上能看到的機械廠基本都在謀求出海。這幾年公司外貿的發展非常快,受益于海外基建業務的興起,濟寧薩奧的小型挖掘機等工程機械出口業績,增長勢頭非常迅猛。”跨境電商開辟出海“新航道”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如今幾乎是“萬物皆可跨境電商”。中國企業、中國產品出海提速也得到了跨境電商的支持。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2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高于同期我國外貿整體增速4.4個百分點。跨境電商進出口從2018年的1.06萬億元,到2023年的2.38萬億元,5年間實現了1.2倍的增長。“鏈”接四海、通達全球,廣大消費者和企業“買全球、賣全球”的需求如今能在指尖輕松實現。就連工程機械也搭上了跨境電商的“順風車”。阿里國際站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線上交易額增速最高的10個行業中,一半都與機械設備、施工建材有關。尤其是工程機械行業中的明星熱銷產品,像挖掘機、裝載機、鉆機等,在阿里國際站上的線上交易額增速都超過50%。山東恒旺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明濤介紹,公司主要生產大型挖掘機、推土機、鉆機、打樁機。“從阿里國際站過來的訂單生意,每年都有40%至100%不等的增長。截至目前,從平臺來的訂單,大概占了公司外貿營業額的70%。”劉明濤表示,公司現有的供給已經跟不上從阿里國際站來的海外需求了。近期,他正在為新增的需求忙碌,擴建新的廠區,公司也將邁入下一個發展階段。政策支持企業“走出去”今年以來,有關部門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支持企業出海拓市場。6月,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拓展跨境電商出口推進海外倉建設的意見》,旨在通過鼓勵跨境電商新業態的發展,拓展新的貿易增長點,幫助企業利用更高效的方式實現出海并增厚海外收益。7月,商務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商務和金融協同 更大力度支持跨境貿易和投資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持保險機構優化承保理賠條件,進一步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為企業更好“走出去”提供保險保障。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認為,幫助企業拓展海外市場能有效支持外貿高質量發展,減少企業對傳統市場的依賴,實現全球范圍內的供需對接,妥善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減輕生產經營壓力,降低貿易風險。“未來應進一步加強政策宣傳與解讀,幫助企業準確理解政策內容、適用范圍、申請條件及流程等,確保企業能夠充分享受政策紅利;同時,要引導企業用好用足現有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政策,深化數字貿易領域國際合作,幫助企業拓展多元市場。”劉向東說。來源:新華社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電商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刪除此文章查看詳細1至8月份中歐班列開行13056列 發送貨物139.9萬標箱發布時間:2024-09-27
今年1至8月份,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3056列,發送貨物139.9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2%、11%,其中8月份開行1653列,發送貨物17.3萬標箱。今年以來,中歐班列已連續6個月單月開行數量突破1600列。 今年以來,國鐵集團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要論述和對中歐班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發揮國際和國內協調機制作用,積極推動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擴大全程時刻表中歐班列開行規模,開行數量和運行品質持續提升。積極參與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設,跨里海中歐班列實行常態化開行,通道多元化發展穩步推進。強化境內運輸協調,拓展中歐班列輻射范圍,陜西榆林、山西呂梁等國內城市首開中歐班列,助力內陸城市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推廣快速通關模式,持續提升中歐班列通關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呼和浩特市首次開行采用“鐵路快通”模式的中歐班列。加強中歐班列安檢查危和裝載加固工作,強化全程盯控,確保了安全平穩運行。 中歐班列開行實現量質提升,有力保障了國際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暢通,為中歐貿易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也充分反映了我國外貿穩中向好的態勢。下一步,國鐵集團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聚焦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持續推動中歐班列朝著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方向發展,為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可靠運輸保障。來源:中國鐵路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電商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刪除此文章查看詳細跨境貿易新業態——跨境易貨貿易發布時間:2024-09-26
近日,云南省政府印發的《中國·昆明國際陸港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探索發展離岸貿易、轉口貿易和新型易貨貿易。在日趨復雜的國際經貿環境下,將新型易貨貿易模式推廣至國家之間的跨境易貨貿易無疑是開辟國際貿易新渠道、探索國際產能合作、促進外貿發展的重要創新舉措。一、什么是新型易貨貿易?1.易貨貿易是指支付結算采用以貨換貨的方式,即商品經過計價后進行交換,以補充現匯不足的貿易。政府間的易貨貿易也稱協議貿易,需要簽定貿易協定與支付協定。民間的易貨貿易包括補償貿易,也可以部分現匯與部分易貨相結合。2.新型易貨貿易是一種貿易新業態,借助區塊鏈、數字化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以物易物平臺,對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供需雙方之間進行等值貨物或服務的直接交換,促進產、供、銷資源匹配,有效促進經濟循環,是我國現有貿易形式的有利補充。3.新型易貨貿易具備以下特點:易貨國家方面:主要面向開展易貨貿易意愿強烈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易貨企業方面:遵紀守法、誠信經營的國際貿易企業均可在核準經營范圍內開展易貨貿易。易貨通關方式方面:一般貨物,以易貨貿易(0130)方式報關,海關按照一般貿易方式監管。易貨關稅方面:易貨貨物按一般貿易貨物照章征稅,減免稅應辦理減免稅審批手續。易貨標的方面:不限于貨物貿易,還可以服務貿易形式開展易貨貿易。業務場景方面:創新探索“跨境直接易貨”“易貨+保稅”“易貨+海外倉”“易貨+離岸”“易貨+跨境電商”以及“易貨+海外工程”等新型易貨貿易場景模式,并不斷根據業務實踐開展創新試錯。計價貨幣方面:積極響應人民幣“走出去”戰略,逐步采用人民幣計價,為跨境人民幣結算探索路徑。交易方式方面:以數字化貿易為手段,公共信息平臺為載體,依托互聯網、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搭建的新型易貨貿易服務平臺,平等參與“一對多”“多對多”的易貨貿易。二、跨境易貨貿易的優勢一是有助于解決傳統國際貿易發展難題,實現跨境貿易順暢進行。在新型易貨貿易中,交易雙方直接進行商品或服務的交換,不涉及貨幣結算和支付,避免受限于貿易壁壘、匯率波動。二是有利于維護國家外匯金融安全。新型易貨貿易雙方簽訂易貨合同,通過貨物的進口與出口完成交易,貿易全程不動用資金,不收付外匯。有效維護我國正常的貿易秩序和外匯金融安全。三是有利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新型易貨貿易在國內,有利于盤活企業庫存,減少不良資產,解決企業資金短缺、訂單少、出口難等困境;在國外,是開辟新市場、新客戶,拓展發展空間,整合國外資源的有力手段;是充分調動“兩個市場”,整合“兩種資源”,聯通國內國際的重要載體和紐帶,為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發展動力。四是有利于加快我國貿易強國建設。新型易貨貿易能降低銷售、采購、換匯、結算等環節交易成本,提升我國對外貿易國際競爭力;新型易貨貿易主要面向新興市場國家,以大宗商品、農產品為主要易貨標的,減少我國在大宗商品、農產品進口方面的外匯支出;實施人民幣計價,有利于推進人民幣跨境結算進程,助力我國掌握貿易源頭,爭取國際貿易定價權,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加快貿易強國建設。三、我國跨境易貨貿易發展情況目前,我國跨境易貨貿易主要面向國家以伊朗、非洲、東南亞等為主,出口商品主要是汽車整車及零配件、建筑材料、離心機、電路開關、醫療外科儀器器具、輪胎、家用電器、IT產品、生活用品等,進口商品主要是大宗商品、農產品、示波器、頻道分析儀、檢測儀器、錳礦及其精礦、云母等。2022年全國易貨貿易進出口額達到23.16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海南23.05億元,占全國總額的99.5%,同比增長80%;山東415.8萬元,位居第二,同比增長220%;湖南323.4萬元,名列第三,同比增長45.3%。跨境易貨貿易的高速增長趨勢,反映了該領域所存在的巨大需求。各地也積極推進了跨境易貨貿易的開展,取得一定成效。(一)依托中歐班列,建設跨境易貨貿易試點浙江自貿試驗區金義片區通過創新中歐班列義烏、金東雙平臺運營模式,將其貿易影響力輻射至歐亞大陸50多個國家、160多個城市;通過建設“一帶一路”物流樞紐,并結合新型跨境易貨貿易試點工作,率先建立海關報關、數據統計等閉環管理規則。(二)探索跨境易貨貿易全流程機制青島探索了跨境易貨貿易全流程機制,以“0130易貨貿易”監管方式申報鍍鋅卷出口報關,實現出口閉環、易貨貿易全流程業務落地,打通跨境易貨貿易各個環節,拓展跨境貿易流通新渠道。(三)構建易貨貿易產業鏈通道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依托中非經貿博覽會落戶長沙的優勢,構建起我國內陸地區與非洲大陸的易貨貿易平臺。長沙通過建設湘粵非鐵海聯運通道、完善長沙至非洲客貨運航線網絡、建設國際智慧物流信息平臺、建立中非跨境人民幣中心,從而逐步打通湖南與非洲之間的“投資生產―融資進口―保稅加工―全球銷售―易貨貿易”產業鏈。來源:河南自貿試驗區鄭州片區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電商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刪除此文章查看詳細支持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發展 | 海關總署等部門發布《關于智慧口岸建設的指導意見》發布時間:2024-09-25
海關總署 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 交通運輸部 國家移民局 國家鐵路局 中國民航局 國鐵集團關于智慧口岸建設的指導意見署岸發〔2024〕89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的部署要求,統籌口岸發展和安全,加快口岸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推進智慧口岸建設,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智慧口岸建設指導意見如下:一、建設目標依托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一體化數字底座,運用先進設施設備和新一代數字技術,建設以口岸設施設備智能化、運行管理數字化、協同監管精準化、綜合服務泛在化、區域合作機制化為主要特征的國際一流現代化口岸。到2025年,普通口岸設施設備和信息化短板基本補齊,口岸通行狀況明顯改善;重要口岸設施設備和監管運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樞紐口岸基本建成智慧口岸并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到2030年,初步建立口岸各參與主體智慧互聯、協同聯動、高效運行的良好生態,部分口岸智慧化程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口岸,引領全球智慧口岸發展。二、口岸設施設備智能化建設(一)口岸生產運營設施設備智能化。鼓勵口岸經營主體開展老舊設施設備升級改造,推廣智能裝卸、理貨、堆存、換裝等口岸智能化作業模式。鼓勵有條件的港口建設自動化無人碼頭,實現設施設備運行狀態實時監測,集裝箱自動化轉運和堆垛,運輸工具行駛路徑智能規劃調度,口岸作業全過程智能化管理。推進與毗鄰國家同步升級邊境口岸基礎設施設備,協同提升雙邊口岸通行能力。(二)口岸查驗設施設備智能化。大力推進非接觸式和非侵入式執法設備、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設備等智能化設施設備聯網應用,推動卡口設備、視頻及相關智能設施設備升級共享,提升口岸查驗效率,促進口岸資源高效利用。加大國門安全新技術創新應用,鼓勵研發應用便攜快篩快檢設備,實現檢得準、檢得快、管得住,構筑國門安全智能防線。三、口岸運行管理數字化建設(三)口岸運行管理可視化。采用數字技術提升口岸運行動態感知能力。匯集基礎設施、物流運行、通關監管等信息,形成口岸全要素數據資源“一個庫”。實時監測口岸運行關鍵指標,可視化展示口岸日常運行情況,分析處置口岸異動事件,實現口岸全景式運行管理“一張圖”。(四)口岸聯防聯控智能化。協同建立融合基礎數據、風險特征、知識圖譜、算法模型、信息應用于一體的口岸聯防聯控綜合調度平臺。建立健全口岸聯防聯控工作機制,聯合開展口岸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分析研判、指揮調度、應急處置等工作,實現全鏈路、全周期、閉環式口岸防控管理“一鍵達”。(五)口岸績效評估數智化。圍繞口岸硬件設施、通行能力、投入產出、運行安全、通關便利、智慧智能、管理服務、社會效益等方面,建立口岸綜合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實現口岸全方位績效評估“一把尺”。將評估結果應用于口岸分級分類動態管理,促進口岸合理布局和資源高效利用。開展口岸整體通行效率分析,解決口岸堵點痛點問題。四、口岸協同監管精準化建設(六)口岸智能通關。推進智慧口岸與智慧海關、智慧邊檢、智慧海事建設等深度融合,在口岸通關領域廣泛運用智能手段,實現最小干預、快捷通關、精準監管。運用智能感知識別、分析預警、檢疫查驗等技術,實現順勢監管,探索推進無感通關。推廣出入境交通運輸工具及駕乘人員一站式通關驗放,探索實施旅客出入境邊檢通關新模式。加強“e航海”科技應用,試點建設新一代船舶交通管理系統,推進海事監管與航海保障融合發展。(七)口岸協同作業。高效銜接口岸通關和物流作業,加強雙向信息交互,提升物流運行效率。加強港航、場所、查驗單位等相互間信息聯通,大力推進直裝直提、放行裝卸及設備交接無紙化操作等,擴大出口拼箱貨物“先查驗后裝運”。推進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開展公路口岸跨境物流信息交換,推動鐵路運單和通關申報數據復用,促進標準融合、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八)口岸聯合監管。整合優化口岸監管資源,建立跨部門縱橫聯動、共管共治、高效協同的監管機制。推進危險品貨物、野生動植物生物、運輸工具備案和動態、出入境人員預報、檢驗檢測報告等信息聯網共用和監管互認。加大智能審圖、視頻識別等智能應用,實現信息集約共用、智能研判處置。實施船舶、航空器、火車和機動車輛等出入境運輸工具聯合檢查,推廣跨境車輛智慧驗放一體化。五、口岸綜合服務泛在化建設(九)提升企業辦事便利度。強化“單一窗口”標準版與地方特色應用集成,深化“通關+物流”“貿易+金融”建設,覆蓋跨境貿易全鏈條業務。提供智慧稅則信息查詢、單證智能生成、智能輔助歸類、智能校驗匹配、智能合規檢查等服務。建設跨境貿易知識庫,為企業提供政策措施精準投放、辦事流程指引、智能檢索問答等服務。建設在線企業工作臺,支持企業系統直聯,提高系統互操作性,滿足企業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推動企業常辦事項向移動端延伸,實現更多服務事項掌上辦、隨時辦。(十)構建多元化物流服務網絡。加強不同物流組織形式之間銜接聯動,構建內暢外聯的多元化物流服務網絡。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實現托運人一次委托、費用一次結算、貨物一次保險,聯運全程“不換箱、不開箱、一箱到底”,多式聯運經營人全程負責。加強生產、貿易、倉儲、物流等行業合作,推進智慧倉儲、智慧物流、智慧工廠與智慧口岸建設融合,實現傳統模式向數字化轉型。加強口岸與產業腹地、港區間、園區間智慧化協同聯動,擴大“異地貨站”“組合港”“聯動接卸”“離港確認”試點,拓寬貨物運輸通達性。(十一)促進跨境貿易數字化。整合數字貿易、數字物流、數字金融等資源,完善跨境數字貿易基礎設施。支持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發展。探索智能撮合、智能合約、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便利在線跨境交易。加快航運貿易數字化建設,暢通國際物流“門到門”服務。試點建設跨境線上法律服務平臺,提供域外法律查明、咨詢、合規、案件辦理等服務。(十二)服務口岸經濟發展。立足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推進“智慧口岸+”特色加工、專業市場、商貿物流、邊民互市、邊境旅游等,促進口岸經濟發展。推動服務貿易數字化,建設邊(跨)境經濟合作區服務平臺,更好聯通“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支持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沿邊臨港產業園、國際陸港發展,推動跨區域信息資源共享和產業鏈銜接,促進中西部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六、推動口岸區域合作機制化(十三)服務國內區域協調發展。支持“灣區跨境通”建設,推進內地和香港、內地和澳門貨物“一單兩報”。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智慧監管平臺。探索長江經濟帶沿線口岸物流智慧聯運模式,優化“水水中轉”物流運輸銜接,推進長三角口岸一體化發展。加強內陸口岸與沿海、沿邊口岸協作,建設數字西部陸海新通道。(十四)促進國際互聯互通合作。推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及重要貿易伙伴開展口岸領域交流與合作,建設中國與東盟、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等貿易合作網上服務專區。加強與全球主要口岸合作,探索推進數字化提(運)單互聯互認、無紙化放貨、跨境物流全程可視可溯。推進國際航行船舶、檢驗檢疫、優惠原產地等領域相關電子證書交換。探索建設《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原產地累積規則計算平臺。推動“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信息互換。七、智慧口岸數字底座建設(十五)升級改造“單一窗口”平臺。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升級完善底層平臺,增強“開發運維一體化”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和服務能力,適應快速變化的業務需求。推進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建設,優化數據交換共享機制,完善數據治理,依法依規有序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利用。(十六)強化安全運行和客戶服務。落實國家網絡和數據安全管理要求,推進可信環境下的隱私計算技術應用,完善聯合運維保障機制,提升故障快速響應處置能力,確保系統安全、穩定、高效運行。建設智能客服中心,規范服務流程,為用戶提供全天候不間斷的快速響應和精準服務。(十七)建立健全智慧口岸標準體系。以標準化引領智慧口岸建設,構建包括通用基礎標準、設施設備標準、數據交換與技術支撐、管理與服務標準、評價標準和安全標準等維度的智慧口岸標準體系。推動標準應用實施,支持相關行業部門、社會團體參與標準制定工作。海關總署(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要加強統籌協調和跟蹤督促,科學評價智慧口岸建設工作進展,及時推廣經驗做法,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要按職責分工積極參與,形成工作合力,為智慧口岸建設創造良好政策環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口岸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將智慧口岸建設納入地方發展規劃,明確責任分工,細化目標任務并落實到位。有關地方和部門要按照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做好經費保障,促進智慧口岸建設持續穩定發展。海關總署 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 交通運輸部 國家移民局 國家鐵路局 中國民航局 國鐵集團2024年9月10日來源:海關發布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電商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刪除此文章查看詳細共和國故事丨如今,10分鐘就能運送1949年全年快遞發布時間:2024-09-24
在數字化的今天,當指尖輕觸屏幕就能瞬間傳達心意,你是否還記得手寫信件的溫度?讓我們開啟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探索物流網絡的時代變遷。曾經,有一個職業,無論走到哪兒都吸引著人們期盼的眼神,新中國成立后,郵政機構被賦予了服務人民的全新使命。墨綠色的郵筒上刻下了“人民郵政”的承諾,成了信息流通的起點。那時,全國僅有70.6萬公里郵路,只有十分之一的郵路能使用機動運輸工具,余下的路程,郵遞員們只能靠騎馬、自行車甚至徒步、飛線鋼索來穿越山河,將每一封信送達遠方。數十年間,一條條郵路從無到有,到了1978年,全國的郵政網點比新中國成立初期翻了近一倍,信筒信箱超過了15萬個,信息傳播的網絡日益密集,連接了更廣泛的地域。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人們的信件不僅能夠跨越山河,還能飛越國界,郵政系統創新推出了國際特快專遞業務。新時代的今天,不僅是郵政,物流相關的市場主體也超過600萬,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快遞服務末端從縣城延伸至鄉村,全國已建成43萬個村級綜合便民服務站,偏遠地區的人們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快遞服務。隨著通信網絡的發展,人們之間的信件往來大幅減少,網購成了生活的新方式,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成為常態,“網上下單,快遞到家”,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國快遞量由2013年的92億件,快速上升到2023年的1320億件,上漲超13倍,持續穩居世界第一。87萬郵政工作人員,450萬快遞從業人員日夜奔波在路上,確保每一份包裹都能準時送達。冷鏈運輸、智能分揀、無人機投遞等高新技術運輸工具的使用,讓農產品走向城市市場,讓中國的好物走向全球。曾經需要十數日才能送達的包裹,如今也許只需48小時就能到達消費者的手中。“車馬慢”的時代已然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高效、便捷、快速響應的新時代,這一切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常態。今天,當我們想起那些綠色的郵筒,那些曾被視為即將消失的它們,卻依舊堅守崗位,成了城市公共設施的標志性存在,全國,仍有近十萬個信筒信箱,連接過去與現在,承載的記憶與情感,歷久彌新。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電商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刪除此文章查看詳細中秋假期全國共攬投快遞包裹超27億件發布時間:2024-09-23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中秋節放假期間(9月15日-17日),全國郵政快遞業運行總體平穩,攬收快遞包裹13.07億件,比去年中秋假期日均增長35.4%;投遞快遞包裹14.07億件,比去年同比增長45.7%。 中秋佳節,月餅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從貴州省人民醫院的“省醫月餅”,到山西非遺小吃“空殼月餅”,再到百年老字號“盧師傅”月餅……各地特色月餅紛紛出圈,迎來一波銷售熱潮。快遞企業積極通過開展批量發貨、備貨入倉、恒溫冷運、整車直發等模式,縮短月餅運輸時間,保障高峰的發運需求。全國400萬快遞小哥堅守崗位,穿梭在大街小巷,守護著萬家團圓。 進入9月以來,海鮮、水果等產品的寄遞需求旺盛。快遞企業強化運力調配,優化網絡資源,升級生鮮冷鏈運輸方案,有效助推了消費市場潛力的加快釋放。與此同時,隨著各地以舊換新政策的出臺落地,家居家電市場迎來了“金九銀十”的旺季,快遞企業探索推出“換新+回收”服務,為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提供支撐。 此外,為應對今年第13號臺風“貝碧嘉”,國家郵政局充分發揮郵政快遞業保通保暢工作機制作用,完善應急預案,強化值班值守、信息報送和應急處置,指導各地郵政管理部門和郵政快遞企業,特別是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合理安排生產運行,加強網絡生產運營的動態管理,統籌調度全網資源全力滿足人民群眾節日期間寄遞服務需求,助力保障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來源:中國郵政快遞報社 注:如有侵權,請聯系義烏電商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刪除此文章查看詳細

